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斷學習宣傳并強化COP15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主旨思想,逐漸通過農業農村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全球環境基金共同資助的“中國起源作物基因多樣性的農場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以下簡稱“GEF項目”)等,切實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和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2022年8月25日,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王全輝首席專家攜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楊慶文研究員、GEF項目國家項目辦官員黃潔,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薛仁風研究員,農民日報主任編輯張鳳云、CCTV制片人馬紅和導演陳大為一行7人到GEF項目云南區項目示范點元江縣羊街鄉壩木村進行實地調研并指導工作。
云南哈尼稻作梯田是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之一,其自然地理特征、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與景觀、水資源、哈尼梯田文化與旅游等方面均值得關注,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近年來商業化改良水稻品種的大面積種植、以及地方品種相關政策、措施、激勵機制的相對缺乏,使得許多寶貴的地方古老品種基因資源因此逐漸喪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與種質資源研究所作為GEF項目承擔單位之一,加強了對哈尼古老水稻資源的研究和開發,他們以云南元江縣古老水稻地方品種的螞蚱谷和紅河紫谷為研究對象,從品種資源保護、作物生產技術、農產品開發利用等角度綜合研究,以期增加地方品種市場附加值,促進地方品種多樣性主流化,保障糧食安全、改善農民生計。
上午,為表示對調研專家團隊的真摯感謝之情,項目示范點元江縣羊街鄉壩木村的眾多水稻種植戶自發的穿上民族服裝,在示范區梯田間跳起了優美的哈尼棕扇舞(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峰巒疊嶂連天漫,玉帶飄飄舞麗裳”,稻田間金浪滾滾、田埂上人頭攢動,真正呈現了一幅人與歷史的相互交映、鮮活對話的熱烈場面,也進一步展現了哈尼族先民遷徙和梯田農耕稻作發展過程中的文化沉淀,也充分詮釋了當代哈尼族幸福的生活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專家和領導們瞬間被農戶的熱情所感染,也隨之起舞,一下子就拉近了專家及領導和農戶的距離。
接著,項目負責人楊雅云研究員向各位專家和領導介紹了云南區項目今年水稻地方品種的示范種植概況,聽取完情況介紹后,專家及領導一行在云南及周邊作物種質資源評價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戴陸園研究員、玉溪市和元江縣農業農村局相關領導的陪同下,深入田間地頭實地考察了項目示范點的水稻種植及生長情況。云南團隊在項目示范區展示了精準定量栽培技術、稻漁綜合種養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等,通過試驗示范將對螞蚱谷和紅河紫谷的產量、品質等相關性狀進行品種技術方面進行綜合提升,增加其綠色生態環保的產品價值。
隨后,王全輝首席一行來到壩木村村委會與地方品種種植戶進行訪談,詳細詢問當地村民對水稻地方品種種植原因、意愿、收益等情況,了解哈尼族人對水稻地方品種的保護的利用的現狀及問題。
下午,調研專家團隊與云南區項目相關方在元江縣農業農村局舉行了項目交流研討會,會議由王全輝首席專家主持。研討會上,楊雅云研究員向與會專家匯報了云南省農業科學院承擔的 “云南省重要地方品種評估咨詢服務”和“云南省水稻地方品種保護利用示范”兩個項目的工作進展、存在問題及下一步計劃。王全輝首席高度肯定了我院的工作進展,并提出三點建議,一是省農科院應通過項目幫助當地農民按照當地稻作節律合理規劃全年種養計劃、通過提純復壯,幫助農民提升水稻地方品種單產從而提高農民種地方稻的收益;二是省級團隊應與玉溪市元江縣各級部門緊密合作,制定有效的產品營銷計劃,打通梯田稻米營銷的本地和省外市場;三是積極推進各方合作,加速元江哈尼梯田稻米從“梯田”到“餐桌”的過程,為國家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做出應有的貢獻。楊慶文研究員強調云南區項目相關方盡快成立省級項目指導委員會及省級農業生物多樣性協調機制,加強各相關部門的溝通與協調,并希望在項目執行過程中要不斷宣傳與貫徹“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全球環境保護理念,以實際行動踐行習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理念。
云南省農業環境保護監測站、玉溪市農業農村局、玉溪市農業環境保護和農村能源工作站、元江縣人民政府、元江縣農業農村局、羊街鄉人民政府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了調研和座談。(審核人:陳佳)
向專家介紹示范區種植概況
田間實地考察
農民訪談
項目交流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