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不僅提供了農業的基礎,而且還通過其在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中的作用,提供了生產的基礎材料,對于人類生產生活的良性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與種質資源研究所承擔的農業農村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全球環境基金共同資助的“中國起源作物基因多樣性的農場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以下簡稱“GEF項目”),旨在通過對元江地方古老水稻品種保護的激勵機制示范與推廣、政策制度完善、宣傳和能力建設等活動,增加傳統品種市場附加值,促進地方品種多樣性主流化及產品開發與推廣,保障糧食安全,改善農民生計,實現中國起源全球重要農業和糧食作物地方品種農場保護與可持續利用主流化,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和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
自項目實施以來,生物所聯合元江縣縣政府、元江縣農業農村局,元江縣農業與環境保護監測站、羊街鄉政府等多家單位在羊街鄉壩木村開展了水稻地方品種的保護與示范種植,農民田間學校,相關工作成效獲得了項目區政府和企業、農民的普遍肯定。為進一步宣傳和促進地方種質資源的保護并擴大項目成果應用推廣,結合中國·元江2022年“梯田人家—喍奢扎”文化旅游(梯田新米節)活動的開展,2022年10月1日,項目組核心成員在羊街鄉壩木村阿郎邦克梯田觀景臺開展“守護地方種質資源,促進農業生物多樣保護”科普宣傳及優質稻新米試吃活動。喍奢扎節,是哈尼族全民性的四大傳統歲時節令年節之一,意為新米節或新谷節或秋收節;它與哈尼族“庫扎扎”節一樣,兼具宗教祭典節日的色彩,既有天文歷法、農事耕作的意義,又有感恩、祭神的底蘊。螞蚱谷和紅河紫谷在元江梯田有100年的種植歷史,結合豐收節,項目組制作了“守護地方種質資源,促進農業生物多樣保護”的宣傳彩頁并向前來參加活動的人員進行了分發與講解。在優質稻米試吃環節,生物所云南及周邊地區作物種質資源評價創新團隊特意準備了元江地方古老品種螞蚱谷和紅河紫谷、優質香軟米云粳37、紅軟米云資紅23號、云資粳25號等多個品種的米飯供大家免費品嘗,并在現場用這些米飯制作了壽司,吸引了大量民眾前來品嘗,我們的產品也受到了大眾的一致好評。
此次活動,通過彩頁宣傳和新米試吃活動向社會大眾介紹了什么是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國際和國家的生物多性保護戰略、農業中的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措施和一些經典案例,我們正在實施的GEF項目的背景、目標和內容及進展等情況,進一步引導和喚起了社會大眾關注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元江地方種質資源、傳承哈尼梯田文化,促進地方水稻品種多樣性主流化及產品開發與推廣又邁進一大步。(審核:陳佳)
保護生物多樣性宣傳畫冊
古老水稻品種與新品種試吃現場
利用古老水稻品種制作壽司
宣傳活動現場
與元江縣縣長共商元江哈尼梯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