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環境基金(GEF)支持的“中國起源作物基因多樣性的農場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旨在通過地方品種保護的激勵機制示范與推廣、政策制度完善、宣傳和能力建設等活動,增加傳統品種市場附加值,促進地方品種多樣性主流化及產品開發與推廣,保障糧食安全,改善農民生計,實現中國起源全球重要農業和糧食作物地方品種農場保護與可持續利用主流化,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和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
2022年7月20日,應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與種質資源研究所云南及周邊作物種質資源評價創新團隊首席戴陸園研究員邀請,GEF項目“中國起源作物基因多樣性的農場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首席技術專家(CTA),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種質資源中心楊慶文研究員率隊到云南項目點元江縣羊街鄉壩木村指導工作。
首先,在戴陸園研究員的陪同下,楊慶文研究院一行是參觀了位于元江縣壩木村的地方品種螞蚱谷和紅河紫谷的核心示范區,深入田間仔細查看了示范品種的田間長勢,并詳細詢問了當地農民及農技人員項目點示范品種的生長特性、種植面積、管理方式、稻谷及稻米價格等情況。之后就如何提高農民收益來促進農民保護與利用地方品種的意識和積極性提出了寶貴建議。
(楊慶文研究員一行參觀田間示范種植區)
之后,楊慶文研究員在壩木村村委會與云南項目相關方進行了座談交流。他首先從項目背景、項目點選擇的綜合考慮、項目執行經驗、項目宗旨及指標任務等方面對該項目進行了全面介紹。再針對具體項目任務指標如品種示范種植、農民保護地方品種資源意識的宣傳與培訓、增強產品開發與營銷提供了大量可操作性強的建議。同時,他對云南各級項目相關方提出的問題和疑問也進行了解答。
戴陸園研究員針對羊街鄉政府提出的對項目計劃及目標、項目的資金預算、提升品種宣傳亮點的措施等方面的疑問進行了一一回應。此外他還表示,云南項目組將按照要求,協同元江縣相關部門,認真做好“三個一”,一是做好兩個水稻地方品種的精準栽培、病蟲害綠色防控試驗示范,通過提純復壯,改良品種特性,提升其附加值;二是結合元江哈尼梯田農耕文化,講好元江梯田紅米故事,打造文旅融合特色品牌;三是加強地方品種保護利用宣傳和培訓,促進農民參與式保護,提升當地水稻古老品種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用意識,打造水稻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用的“元江模式”。
(室內座談)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與種質資源研究所云南及周邊作物種質資源評價創新團隊成員張斐斐副研究員和王斌博士、元江縣人民政府三級調研員周剛、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婷、縣農業環境保護和農村能源工作站站長劉彥紅、副站長楊森、羊街鄉黨委副書記彭梅、羊街鄉副鄉長蘇龍孫、鄉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龍才沙高級農藝師、壩木村黨總支書記龍保宇、壩木村駐村第一書記馬文東陪同調研。(審核: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