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強院所創新團隊學術交流,拓展研究思路,促進學科應用基礎研究向深度發展。2022年7月25日下午,生物所植物病毒團隊邀請寧波大學陳劍平院士團隊植物病毒學研究所燕飛副所長一行21人到生物所開展學術報告和交流會。會議由生物所丁銘所長主持,低緯高原植物病毒研究與應用團隊全體成員和學生、院熱區所、云南省煙草科學研究院、云南大學和云南農業大學的科技人員參加了此次學術交流會。
首先,由生物所丁銘所長、熱區所史亮濤副所長和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研究所燕飛副所長分別介紹三個研究所的整體情況、特色和優勢。
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研究所是陳劍平院士帶領的研究團隊,致力于植物病毒學基礎和應用研究。副所長燕飛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植物病毒學研究,是國家特色蔬菜產業技術體系綠色防控崗位科學家。在PLoS Pathogens、NewPhytologist、PlantJournal等期刊上發表論文120余篇,出版專著1部,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2項。
生物所“低緯高原植物病毒研究與應用團隊”是我院76個創新團隊之一,在植物病毒應用基礎和應用研究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和特色。熱區所立足熱區,將科研、示范、培訓和技術推廣有機結合的研究所,開展大量的植物抗病毒品種選育工作。三個研究所都各有所長,擁有開展深度合作的基礎和前景。
張仲凱研究員做題為“植物病毒的原位檢測與溯源”的報告,系統地闡述了如何利用電子顯微等技術進行植物病毒的確診和溯源,并讓這些技術在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和生產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
熱區所楊子祥副研究員做題為“云南冬春番茄病毒病綠色防控技術”的報告,報告指出元謀做為我國重要的冬季蔬菜產地,因為多年種植和氣候原因,導致病毒病較為嚴重,冬春番茄病毒病綠色防控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通過與生物所合作和多年田間試驗,已經取得一定的效果。
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研究所孫宗濤研究員,國家自然科學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020),主要從事水稻病毒蛋白功能、病毒致病機制以及寄主抗性途徑等方面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2021年,2020年)、The Plant Cell(2020年)等期刊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本次交流會 孫宗濤研究員向大家介紹了“水稻病毒抑制茉莉酸信號通路促進病毒侵染和介體傳播的機制研究”,講述水稻病毒侵染水稻后通過操縱茉莉酸信號通路,協同促進病毒侵染與其介體昆蟲的取食行為,從而更有利于病毒的傳播與流行,該研究結果發表在PNAS。
吳官維博士,加拿大農業部倫敦研究和發展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為植物病毒-植物寄主間分子互作機制,揭示了細胞內吞在potyvirus侵染中的作用機制,成果發表在Plant J和JVI等知名期刊。本次交流做題為“蕪菁花葉病毒利用植物內膜系統寄主因子促進侵染的分子機制”的報告,報告詳細講述了蕪菁花葉病毒通過編碼病毒蛋白VPg與寄主核編碼的葉綠體NADH脫氫酶(NDH)復合體M亞基(NdhM)互作,改變NdhM定位,干擾其誘導的核周葉綠體聚集,從而抑制葉綠體的防御作用以利于病毒侵染得研究情況,該研究結果報表在Plant, Cell & Environment。
彭杰軍博士,主要從事蔬菜、園藝作物病毒病調查及病毒快速檢測技術研發,病毒運動、病毒粒子組裝過程研究,以及寄主-病毒相互作用關系研究。他的報告題為 “基于高通量測序的辣椒病毒種類鑒定及應用”,通過自己大量的高通量測序研究,總結出不同測序方式,不用公司和結果分析的優缺點,為植物病毒的高通量檢測提供了重要信息。
云南省煙草科學研究院莫笑晗博士,長期從事煙草病毒病研究。報告題目為 “煙草叢頂病及其相關病毒研究進展”,莫笑晗博士專注于煙草叢頂病研究已有20多年,在該病害的致病機理、傳播途徑、綠色科學防治方面研究具有豐富的經驗。
通過本次學術交流,各方科技人員及同學均表示受益匪淺,達到了良好學術交流與人員間的廣泛溝通的目的,同時也為下一步大家在蔬菜、水稻病毒與寄主和介體三者互作機制研究,病毒高通量檢測鑒定以及病毒病害綜合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提出了合作的方向與目標,也為今后建立長期的學術與技術交流達成了意向。(審核:丁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