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云南省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專項2021-2022年項目實施方案》和《關于進一步做 2022年云南省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 普查與收集行動工作的通知》,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與種質資源研究所承擔綠春縣和巍山縣農業生物資源調查與搶救性收集任務。綠春縣調查隊由生物所董超副研究員任隊長,園藝所劉發萬研究員、梁艷萍研究實習員、糧作所楊新助理研究員、茶葉所楊盛美副研究員及生物所葉洋科長等5名成員組成。調查隊于2022年7月20日至2022年8月5日前往綠春縣開展資源調查與收集工作。
根據“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技術規范的要求,7月20日調查隊到達綠春縣,與縣農業農村和科學技術局(簡稱:綠春縣農科局)李剛努副局長,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白來遠主任、白繼龍副主任、張秀英,李然黑、種子管理站李副文、種植股白佳仁、李然嘎、楊倉等人員座談交流。座談會上,調查隊介紹了的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專項調查與收集的目的與意義、收集資源范圍、類型、數量與質量要求以及調查隊員專業情況;與會縣級相關部門對綠春縣農業生物資源類型、分布及當地習俗做了詳細介紹,通過交流,調查隊了解了全縣農業生物資源和民族分布概況,確定了調查的4個鄉鎮為平河鎮、三猛鄉、騎馬壩鄉、大興鎮。隨后,調查隊陸續與各鄉級農科站相關人員、村委會領導座談,了解到各村的基本情況及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并認真解答農戶與基層人員提出問題,也使得綠春縣農業工作人員和農戶對種質資源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認識,加深了其對種質資源保護意識。通過入戶訪談與調查,下地上山采集資源、GPS定位,完成了對資源進行編號、拍照,填寫問卷表等工作。
本著“應收盡收,應交盡交,應保盡?!钡脑瓌t,調查隊從平河鎮略馬村、則東村、平河村、大頭村、咪霞村,三猛鄉習谷地村、臘姑村、哈德村、塔普村、爬別村、巴東村,騎馬壩鄉秀水河社區、莫洛村、壩嘎村、瑪玉村,大興鎮大寨村、馬宗村、瓦那社區,共18個村委會24個村小組采集到地方品種、野生及野生近源種資源116份,包括地糧食作物64份、一年生經濟作物5份、蔬菜資源18份、果樹資源1份、茶樹資源28份;其中,一般性資源90份,特有和特異資源26份。通過此次調查與收集工作,基本摸清了綠春縣農業生物資源的種類、分布等基本概況,搶救性收集到了一批珍稀古老的地方品種及野生種,豐富了我國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數量和多樣性。順利的完成了綠春縣農業生物資源調查與搶救性收集工作,后續將采集到的資源進行整理分類、入庫/圃保存、分發鑒定,挖掘出更多的特色、特異的資源及其優良基因,為新品種改良、我國種業發展提供寶貴的資源。
調查中發現綠春縣農業生物資源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減少,尤其是地方品種資源,包括水稻、玉米、豆類等糧食作物地方品種資源數量和面積僅僅是零星分布,馬鈴薯、油菜、芝麻等經濟、油料作物幾乎絕種。但也采集到了一些特異、特有、特色的資源,如,水稻資源:大興紅米(為綠春梯田紅米主要品種,該品種在當地種植超過50年,株高約140cm,穗長約18cm,產量約400-600公斤/畝,在市場上價格較好,價格約6-10元/公斤。),玉米資源:本地白包谷大馬牙(該品種在當地種植超過50年;株高約250cm,穗長約24cm,籽粒特大、象牙白色,產量與雜交玉米產量相當,抗灰斑病,主要用作飼料。),野生無花果資源:平河無花果(該資源在當地超過40年,樹高約6m,本地野生,伴生野芭蕉等,主要分布在當地海拔600-1300m上坡上;果實大,直徑約9cm;果肉甜糯,有蜂蜜味。),馬鈴薯資源:野生馬鈴薯(該品種在當地種植超過40年,株高約70cm,塊莖較小,直徑約3cm,口感有點麻澀,20世紀60-80年代有人種植并煮食,90年代開始基本沒人食用,就任其在田間地頭自生自滅,近年來因除草劑使用嚴重,大部分都死亡,僅部分菜地還能找到。),茶樹資源:超大果瑪玉大葉茶(該品種在當地種植超過70年,株高約250cm,果大、葉大,果直徑約4.5cm,產量高,在瑪玉村有零星分布。)等。通過提純復壯、遺傳改良、分子育種等技術手段對資源進行深入利用與開發,有利于提升現代種業創新能力和地方“一縣一業”特色產業發展。
綠春縣農科局張秀英、李福文、李然嘎、李然黑、白佳仁、楊倉等同志陪同調查收集。(審核:丁銘)
調查隊與當地部門座談、留影,入戶調查和野外采集資源
調查隊采集到的部分優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