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的戰略思維和科學論斷,切實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著力通過“三區”服務讓黨旗高高的飄揚在田間地頭,2022年8月20-22日,生物所王斌博士深入綏江縣中城鎮開展科技服務。
綏江縣中城鎮位于金沙江畔的昭通市,結合鎮村實際,因地制宜在大沙村、農業村、良姜村、華峰社區種植大五星枇杷10000多畝,其中8000畝進入豐產期,2022年總產量達3500噸,產值約3350萬元,枇杷種植已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其中,被稱為“枇杷之王”的大五星枇杷品種,加上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綠色管護,造就了當地枇杷個大、皮薄、肉厚、味甜、汁多、口感好的獨特品質,深受消費者的喜歡,其中,特級果單果達128克,個頭堪比雞蛋大小,近年來收購價一路走高。中城鎮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和鄉村田園風光資源,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通過帶活當地鄉村旅游業以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與此同時,近年來隨著枇杷種植面積不斷增加、生產規模日益擴大,當地枇杷也相繼暴發各種病害,尤其是枇杷花腐病、梨木虱的發生,嚴重制約了枇杷的正常生產。以大五星為主的枇杷園花腐病發生嚴重,并由此造成大幅減產,有的果園甚至絕收,給枇杷生產帶來相當大的威脅。
為提高當地果農種植綠色、優質、高產枇杷的生產技術和科學素養,做好鄉村振興的科技支撐服務,所王斌博士直接奔赴中城鎮農業村村集體公司和大沙村村集體公司開展實地調研,針對當地枇杷出現的花腐病、梨木虱等病蟲害進行實地調查,對典型病蟲害癥狀進行信息采集,評價相應病蟲害對枇杷產量及當地果農經濟收益甚至是地方枇杷產業經濟效益的影響。通過實地調查后發現,枇杷開花時當地恰逢雨季,濕度較大,與文獻報道枇杷花腐病害的發生與環境濕度有關一致,且濕度越大,病害發生越嚴重。穗花期雨水多、濕度大、氣溫高是發病的主要因素。從病理角度分析,病原物與寄主的接觸和侵入都和濕度及雨水等氣象條件有關,絕大部分靠氣流傳播的真菌,濕度越高對病原菌的侵入越有利。因此,盛花期的陰雨天氣是導致花腐病發生的重要環境因素。
這次科技服務,還專門以田間學校的形式現場講授與交流開展“三區”科技人才技術培服務(云南省三區項目綏江縣果樹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培訓)以及鄉村振興農民科學素質提升培訓,共計200多人次冒著高溫和烈日踴躍參加了兩場培訓。王斌博士圍繞枇杷花腐病、梨木虱等頻頻出現的病蟲害癥狀、發病原因提出通過農業栽培措施、生物防治技術,以及合理的化學防治措施等綜合防治技術。并從病原物的來源、枇杷的栽培方式、當地的環境因素及氣候因子等多方面提出六個建議,一是合理密植,一般每畝栽永久樹 20 株為宜;二是整形修剪,剪除病葉、過密枝、病蟲枝、下垂枝(特別是近地面的下垂枝);三是清潔園地,集中清理田間的枯枝落葉和修剪的枝葉,帶出田外燒毀;四是疏花疏果,一般每穗留穗頂正中端正果一枚;五是,秋冬消殺,秋冬季每畝施生石灰100kg;六是有效降病,大棚避雨栽培可降低濕度和減輕凍害。通過以上六個建議,既解決綠色提質增效的防病技術問題與示范推廣應用,又增加果農的經濟效益,還針對性地指導了農戶怎樣用藥以防治枇杷花腐病達到增產增收。授課期間,不少群眾現場提問,均做了耐心細致地解答。培訓結束后,現場向積極參加培訓并提問的農戶發放了修枝剪和鋸弓共計46套,以緩解當下栽植過密的問題。
通過此次科技服務,及時解答了果樹病蟲害防控技術疑難問題,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同時助力鄉村振興,為綏江縣中城鎮農業村和大沙村提供了科技支撐服務,當地果農對云南省農科院生物所派遣技術人員現場指導表達了感謝。(審核:陳佳)
培訓現場
云南省三區項目綏江縣果樹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培訓現場
鄉村振興農民科學素質提升培訓現場
發放修枝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