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稻被稱為植物界的大熊貓,野生稻遺傳資源對中國的水稻育種、生產和糧食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農業農村部云南國家高原野生稻種質資源圃的工作需求,以及農業農村部云南國家高原野生稻種質資源圃、云南省野生稻種質資源圃、云南省野生稻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工作需求,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與種質資源研究所、西雙版納州農業科學研究所和元江縣鄉村產業發展中心3家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于2022年8月22日-27日開展云南省景洪市疣粒野生稻種質資源收集工作,由云南省農科院生物所副所長、研究員程在全博士帶隊,生物所殷富有副研究員、張敦宇副研究員,加上研究生熊子璇,以及西雙版納州農科所李俊推廣研究員、王麗云助理研究員,元江縣鄉村產業發展中心楊順發高級農藝師、李馨助理農藝師一行8人參與了此次調查。
野生稻的典型生活環境是濕地,勐往鄉地處勐??h東北部,東鄰景洪市,東南連勐宋鄉,南毗勐阿鎮,西、北與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接壤,東北角沿瀾滄江與普洱市、景洪市隔江相望,灰塘村位于勐往鄉東南邊,距離勐往鄉28公里。年平均氣溫20.5℃,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生態環境良好,植被豐富,環境適合野生稻生長。
8月26日早,調查隊員8人分乘2輛車前往從勐??h城出發,經過三個半小時的蜿蜒山路后到達勐往鄉,由于剛下過大雨且山體面積較大,道路泥濘濕滑,到達時已是下午三點,在一座深山新發現野生稻居群。為了節省時間,調查隊決定兵分兩路進行野生稻的采集。一隊由程在全研究員帶隊沿蜿蜒小路進行搜尋,另一隊由李俊老師帶領爬山坡進行搜尋。這里山高,坡陡,主要以雜林和竹林為主,以紅壤土為主,坡面主要是山梁子和箐溝,該疣粒野生稻居群在海拔771.5米的山坡,大約每隔10米就可以發現一株野生稻。調查組將具有代表性的疣粒野生稻植株采集下來,保留部分原生土,單株保存并做好標記,此次共采集代表性疣粒野生稻38株。此次新發現的疣粒野生稻居群較大,前山后山,坡地面積近百畝,均有分布。次日上午,調查隊員從采集的疣粒野生稻植株中取出6株移栽到勐??h國家高原野生稻種質資源圃進行異地集中保護。其余帶回昆明資源圃進行集中保護。
野生稻的價值不僅僅是提供雜交水稻的親本,它還可以為我們提供現代水稻育種和生物技術利用的特異性狀。野生稻被證實含有大量的抗蟲、抗病基因資源,例如:對稻飛虱、黑尾葉蟬和稻癭(yǐng)蚊等害蟲的抗性,對白葉枯病、稻瘟病和紋枯病等病害的抗性,對干旱、淹浸、寒凍和土壤酸堿性等不良環境的耐受性等。野生稻這些優秀的基因,未來在應對水稻穩產高產的挑戰中具有重要價值。(程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