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規劃和農村居民、脫貧人口持續增收三農行動計劃部署和要求,按照《云南省科技廳印發〈關于科技支撐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有關工作〉的通知》和《云南省科技廳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精神,進一步完善現代化邊境小康村科技特派隊工作計劃。2022年10月11日至13日,生物所副所長李樹紅研究員帶領省農科院生物所、甘科所、省畜牧科學院、省林科院等相關單位的一行9人到文山州富寧縣4個鄉鎮4個邊境村和相關企業圍繞農業產業需求展開調研工作。富寧縣農科局、科技廳駐村工作隊部分成員及鄉鎮相關部門人員參與調研。
工作組先后到了富寧縣田蓬鎮的廟壩村調研草果產業,下寨村調研重樓種植、林下中草藥基地、黃牛養殖合作社;木央鎮的大坪村調研甘蔗和生姜產業,木貴村調研食用菌和烤煙產業。并到位于理達鎮的云南強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參觀和座談交流。
通過入村、企、合作社實地走訪、交流座談和相關資料查看,調研組基本了解了富寧縣邊境村的自然資源、氣候特點、種植業和養殖業發展情況,以及農業產業發展面臨的瓶頸及實際需求等問題。廟壩村草果種植面積達7000多畝,村委會將繼續增加草果種植面積,擴大到10000畝左右,著力將草果產業打造成廟壩村的特色產業,但良種和產品深加工平臺及技術缺乏是產業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下寨村重樓種植面積近700畝,種植技術和病害防控技術需求迫切;肉牛養殖規模較大,但在牛糞的清潔化和資源化處理方面需要技術支撐。大坪村甘蔗種植面積達4000多畝,種植技術較好,對良種的需求急切;生姜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但腐爛病和連作障礙已成為制約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兩大重要因素,對相關防控技術需求較高。木貴村食用菌種植起步晚,種植管理水平整體較低,但產業發展條件相對較好,急需良種良法在品種和技術方面給予支持。
調研組針對邊境村產業發展中出現的“卡脖子”問題,通過交流討論,建議食用菌、甘蔗、中藥材、畜牧、蔬菜和香料作物(草果)等方面的專家組成工作隊,以更好的推動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助力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審核人:李樹紅)
林下草果種植基地調研
林下中草藥基地調研
黃牛養殖合作社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