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
習總書記的指示,為我們抓好糧食生產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為切實把糧食安全各項工作抓真抓實,著力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生物所以此為契機,在加大貫徹落實省委組織部等6部門《關于做好2021年基層人才對口培養工作的通知》精神的力度的同時,依托《云南省基層人才對口培養下沉幫扶培養試點工作》和《中國起源作物基因多樣性的農場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再結合各項工作實際,聯合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農業農村局、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于2022年6月10日下午共同舉辦視頻會議“水稻高產高效生產技術培訓會”,力圖確保云南省基層人才對口培養下沉幫扶培養試點工作走深做實,不斷夯實云南省重要水稻品種的保護和利用方法技術在農戶及相關企業科技人員當中的普及。其中,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云南省農業學院環境資源研究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所、元江縣農環站共同協辦了該培訓會,會議由科研處副處長楊雅云研究員主持,此次培訓采取線上線下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在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所設置了1個主會場,共有18人參會;在西雙版納兩縣一市設了33個分會場,共有407名人員參會;在元江縣設置了10個分會場,共有111人參會;除主、分會場外還有來自彌勒紅河弘毅公司、富源富村人民政府、新疆農科院、楚雄南華沙橋鎮等農業人員與種植戶50余名人員參會,累計參會人員570余名人員參加了培訓。
云南及周邊資源評價利用團隊首席戴陸園研究員代表主辦方做了動員講話。指出,糧食安全,特別是口糧安全是必須時刻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定海神針,云南糧食生產及總體呈現“生產能力穩步提高但全國占比較低、儲備供應有保障但省外調入占比高”的明顯特點。制約糧食生產的主要因素是耕地資源、水資源、科技水平、糧食政策和資金投入,但綜合以上因素看,科技水平卻是重中之重,它決定了“三高”,即高產量高質量和高發展,云南在落實中央糧食生產“三穩”要求時,始終把“穩面積”和“穩產量”放在首位,這就是對我們科技人員的具體要求,也是對我們實實在在的期望,所以,我們這次培訓,一定要目標明確、內容詳實、成效有力。提出三個要求,一是要切實提升西雙版納州和元江縣農業科技人員、種植戶等基層人才專業素質,以期通過技術支持、培訓、宣傳等農民參與式的水稻品種科學種植、管理與利用活動,促進西雙版納州和元江地區水稻品種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利用;二是通過系統的培訓,切實有效提高基層水稻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為保障我省糧食安全提供強有力的智力保障;三是被培養基層人才要發揮“種子”生根發芽的效應,不斷把技術傳播開來,實現廣泛的整體的優勢。
會上,云南金鼎禾樸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有偉、云南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水稻栽培專家楊從黨研究員、云南省農業學院環境資源研究所植物病理專家楊勤忠研究員,分別開展了交稻旱種技術與應用、云南省水稻前控后促栽培技術、水稻病害識別與綠色防控技術為主題的培訓。三位專家圍繞稻作生產中如何“省工、省時、省力、省錢”實現高產的目的展開匯報,王有偉經理從市場角度對雜交稻旱種的歷史、雜交稻旱種的主要技術、雜交稻旱種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思路作了詳細的講解,體現了旱種技術的省時、省工、省力優勢。水稻栽培專家楊從黨研究員從栽培角度對水稻施肥技術的歷史、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和水稻前控后促技術理論形成、技術要點等方面進行系統的講解,呈現出水稻精準施肥、省工施肥、減少施肥并達到高產的目的。水稻病理專家楊勤忠研究員從水稻真菌病害、細菌病害、蟲傳病毒病病害幾個方面的識別要點及防治時間、技術措施、施藥類別與量等進行詳細的講解,體現了水稻病害精準識別、精準施藥、綠色防控保障糧食產量。此次培訓正趕上云南雜交稻旱種大面積播種、水稻移栽后施肥與病害防治的關鍵時期,各參會人員在視頻會議留言區,共提問了50余條水稻施肥、除草與病害防治等問題,培訓專家都進行了一一解答。(審核:陳佳)
戴陸園研究員動員講話及三位專家授課
主會場及部分分會場參會現場